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六章 (第22/25页)
集三千卷,料理看山五十年。 这首诗的起句,他自己觉得很得意,蝉鸣谓之嘒,此蝉又是寒蝉。潘岳《秋兴赋》:“蝉嘒嘒以寒吟兮。”陆机《拟明月皎夜光》诗:“翻翻归雁集,嘒嘒寒蝉鸣。”《说文》又解嘒为小声,引《诗经》“嘒彼小星”为证,万绿丛中,寒蝉独鸣,其声虽小,但却是唯我独尊。第二首是: 男儿解读韩愈诗,女儿好读姜夔词。 一家倘许圆鸥梦,昼课男儿夜女儿。 鸥梦是指近时名士郭频伽送他的一幅《鸥梦图》,取温庭筠诗意:“不见水云应有梦,偶随鸥鹭便成家。”鸥梦得圆,便是归隐得遂,看山删文,闭门课子,余生亦自可乐。 第三首是有人售田,只得数亩,但却是水旱不荒的良田,龚定庵决定买了下来。 倘容我老半锄边,不要公卿寄俸钱。 一事避君君匿笑,刘郎才气亦求田。 他不但想归农,甚至认为屠钓亦可谋生: 随身百轴字平安,身世无如屠钓宽。 耻学赵家臣宰例,归来香火乞祠官。 赵家是指宋朝,那时的大臣失势,放归田里,照例可以请求管理一处道观,称为“提举”;苏东坡便有一个“提举成都玉局观”的衔头。 寄出这四首诗以后,九月十五一大早,上船北行,口占一绝: “连宵灯火宴秋堂,绝色秋花各断肠。 又被北山猿鹤笑,五更浓挂一帆霜。” 在扬州亦是诗先人到,魏仲英看到他那四首诗,问了一句话:“是由衷之言?” “是的。” “前两天遇见小云,还问起你,现在当然不必提了。” “这,”龚定庵觉得应该有个交代,踌躇着说,“我作两首诗送她,你看如何?” “实在可以不必。”魏仲英笑道,“不过你作诗,我总赞成,至少我可以看看。” “这样,我作出来再看,看能不能送出去。” 龚定庵略略构思,一挥而就: 豆蔻芳温启瓠犀,伤心前度语重提。 牡丹绝色三春暖,岂是梅花处士妻? “这可以。你现在要归隐了,不能让她荆钗布裙,亲操井臼。” 于是龚定庵再写第二首: 对人才调若飞仙,词令聪华四座传。 撑住南朝金粉气,未须料理五湖船。 “诗是好诗。”魏仲英说,“以飞仙来形容小云海阔天空的词令,妙得很。不过后面两句劝她不必急于从良,很不妥当。我看只送前面那一首吧。” “也好!” “良朋爱我,夫复何言?”龚定庵拱拱手说。 “不过,有一个手卷要请你题一题。” “好。是什么手卷?” “殉难忠臣的遗孀,有本诗集,名为《断钗吟》,这个卷子画的就是《断钗吟图》。” “这位殉难的忠臣是谁?” “常州有个汤大奎,你听说过没有?” “没有。” “汤大奎是——” 汤大奎是常州人,乾隆二十八年进士,仕途不利,二十年后,还只是福建的一名知县,派到台湾凤山,乾隆五十一年,任满等待后任来接收时,林爽文在彰化起事,同党曾伯达起而响应,南窜凤山。 汤大奎守土有责,亲率僚属,招募乡勇,日夜防御。凤山没有城,只有三尺高的一圈土墙,乱民破北门冲入县衙门,汤大奎朝服坐在大堂上,乱民拥到,仗剑抵御,乱刀交下,身首异处。长子随父在任,事先将汤大奎的文稿托亲戚带走,避入民间,此时为了保护老父,同时遇害。 噩耗到达常州时,汤夫人正在梳妆,一惊摔断了玉钗,因而将她的诗稿题名为《断钗吟》。汤大奎的次子叫汤雨生,由于汤大奎追赠云骑尉,这是个世袭罔替的职务,所以汤雨生虽读书而未应考,当了武官,现任总兵,请人画了一幅《断钗吟图》,遍请名家题咏。由于魏仲英的介绍,汤雨生特地宴请龚定庵,细说汤大奎殉难的经过,龚定庵即席为他题了一阕《水龙吟》: 虎头燕颔书生,相逢细把家门说。乾隆丙午,鲸波不靖,凤山围急。愤气成神,大招不反,东瀛荡坼。便璇闺夜闭,影形相吊,髽子矮,秋灯碧。 这是上半阕,妇人居丧所梳的发髻,名为“髽”;髽下垂麻,所以用个“矮”字。下半阕是: 宛宛玉钗一股,四十年寒光不蚀。微铿枕上,岂知中有,海天龙血?甲子吟钗,壬申以殉,钗飞吟歇。到而今,卷里钗声,如变徵,听还裂。 甲子为玉钗始用之年,约四十年而钗断,至嘉庆十七年壬申,汤夫人去世遗命以钗殉葬。这首词叙事有法,汤雨生非常欣赏,殷殷致谢以外,送了十个“官宝”作为润笔,魏仲英承诺为他另筹五百两银子,一举而备,不必再费事了。 “你是哪天到的?”甘泉县令卢元良问。 “来了有三天了。”龚定庵率直答说,“魏仲英替我筹划,打了汤总戎一个秋风,弄了五百两银子作盘缠,你跟亦民替我筹的两千两银子,想托魏仲英汇到京里,让内人先还还账,才好动身。” 卢元良深深点头。“魏仲英真是好朋友,替你筹划得很好。不过,汇款亦不必托他,我也可以替你办;现银搬来搬去不方便,我找盐商来划一笔账好了。”他紧接着说,“倒是有封信,此刻就要交给你。” 信是杭州来的。北来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