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阳历史小说作品全集(共10册)_第六章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六章 (第15/25页)

:“亮吉读书人体弱,毋许用刑。”王大臣审阅后复奏,拟以“大不敬”的罪名,应“斩立决”。奉旨免死,发往伊犁,交驻防将军严加管束。
  嘉庆五年二月,洪亮吉充军到了伊犁。四月间京师大旱,仁宗亲祷求雨,照例要清理庶狱,上邀天和。但照刑部规定,充军伊犁至少要满三年,才有赦归的可能,所以洪亮吉不在名单之内。及至亲祷以后,经过十天,依然不雨,仁宗内心修省,想起洪亮吉的案子,立即下了一道朱谕:“从来听言为政治之本,拒谏乃失德之尤,朕从不敢自作聪明,饰非文过,兼听并观,惟求一是而已。去年编修洪亮吉既有欲言之事,不自陈奏,转向成亲王及朱珪、刘权之私宅呈送,原属违例妄为,经成亲王等先后呈进原书,朕详加披阅,实无违碍之句,仍有爱君之诚,惟‘视朝稍晏’‘小人荧惑’等句,未免过激,令王大臣等讯问,拟以重辟,施恩改发伊犁。然此后言事者日见其少,即有言,亦论官吏之常事,而与君德民隐休戚相关之实,绝无言者,岂非因洪亮吉获咎,缄口不敢言,以致朕不闻过,下情复壅,为害甚巨。洪亮吉所论,实足启沃朕心。故铭诸座右,时常观览。若实悖逆,亦不能坏法沽名,况皆属子虚,何须置辩?而勤政远佞,更足警省朕躬。”
  接下来便是将洪亮吉的原书,公开与王大臣,使得内外诸臣知道他不是拒谏饰非之主,实乃可与言之君。大家居然能遇到“可与言之君”而不与言,不但大失致君之道,亦辜负了他的苦心。当然,洪亮吉“释放回籍”是必然之事。
  说也奇怪,这道朱谕在中午颁发,午后便是彤云密布,入夜大雨倾盆,黎明方止。
  仁宗喜而赋诗,诗下自注:“纳言克己,乃为民请命之大端;本日亲书谕旨,将去年违例上书,发往新疆之编修洪亮吉立予释回,宣谕中外,并将其原书装潢成卷,常置座右,以作良规,正在颁发。是夜子时,甘霖大沛,通宵达旦,据报近郊入土三寸有余;保定一带,亦皆深透;天鉴中诚,捷于呼吸,可感益可畏也!”
  “装潢成册”,并非虚语。洪亮吉会试座师朱珪入见时,仁宗特以相示,封面亲题“座右良箴”四字。洪亮吉虽未再做官,但感激,自题书斋名“更生斋”,十年著述,成书百卷。龚定庵没有见过洪亮吉,但他的长子洪饴孙,为龚闇斋延聘,到徽州修府志时,龚定庵跟他朝夕过从,是做学问的益友。
  这一榜的探花王宗诚,安徽青阳人,久任兵部尚书,龚定庵跟他很熟,王小姐与吉云更是闺中密友。此外如张船山等人,皆是龚定庵的忘年交。至于嘉庆四年己未一榜,则因探花王引之是龚定庵乡试的座师,以此渊源,这一榜的前辈,与龚定庵的关系,介乎师友之间,即诗注的所谓“谈艺之士”。
  何谓“收拾遗闻归一派,百年终恃小门生”?魏仲英觉得费解而不求甚解。他有兴趣的是第三首:
  六月十五别甘泉,是夕丹徒风打船。
  风定月出半江白,江上女郎眠未眠?
  这“江上女郎”,显然是指小云;“眠未眠”三字,固明明道出他的相思,但亦有“我念小云,不知小云可念我”的意味在内。因而裁下那首诗,加个封套,派人送了去;带回来小云的一个口信,问魏仲英下一天是不是要去烧香。如果是,就在观音寺会面,否则请他晚上去吃素斋。
  原来下一天就是六月十九,相传二月十九、六月十九、九月十九都是观音圣诞。前后数日,便是观音香市。乾隆中叶重建观音寺,香客如云,盛极一时。
  观音寺在扬州的观音山,亦名功德山,此山即为蜀冈三峰之一的东峰,蜿蜒数里,入山大路共有三条,还有个水码头,在蜀冈东、中、西三峰所围成的九曲池东首,上岸便是一座牌坊,乾隆御笔题额“鹫岭云深”。魏仲英决定由此上山赴约。
  由“鹫岭云深”舍舟登岸,经一座“过街亭”向右一折,头山门赫然在望;门旁是当方土地的塑像,前设大水池,供香客盥手,门内石路蜿蜒,通至南向的大山门;这里的视界极广,《方舆胜览》所谓“江淮南北,一览可尽”,确非虚语。
  由大山门到二山门是一条砖路,进门便是韦驮殿,迎门弥勒佛,大度包容,一团喜气;背面韦驮,其实应该是金刚,手中所执,即为“金刚杵”,两旁四尊高大的立像,俗名“四大天王”,手上拿的既非兵器,亦非法物,原来这含有一句成语在内,叫作“风调雨顺”,譬如琵琶是调,伞是雨,等等。
  韦驮殿与大殿之间,是一个满铺青石板的广场;中间一座极大的三足铁鼎,每逢圣诞,善男信女焚烧香帛,烈焰腾空,直冲霄汉,据说三十里外都能望得到。
  由广庭拾级而上,五楹大殿,但世俗传为女身的观世音菩萨,并不是供在神龛中,而是用彩色油灰塑造出南海的景致,海中有岛,岛上观音,宝相庄严;左侍龙女,右侍善财。上覆幡帏,璎珞用珍珠与珊瑚间隔穿成。这都是盐商的眷属所奉献。
  大殿两旁是十八罗汉;后墙塑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,人物众多,精细可玩。再下面是地藏殿——天上观音有罗汉陪侍;阴世地藏,亦有十殿阎王,分列两序。
  魏仲英随喜到此,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